纵观2000年以来我国基础货币、派生货币、货币总量的变化,可以说,在外汇大量流入、央行外汇占款被动扩大,以及外汇大量流出、央行外汇占款被动收缩的情况下,货币当局通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整货币政策与调节货币乘数,总体上保持了货币总量的基本稳定,体现了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要求,也积累了应对外汇占款等基础货币大幅扩张和收缩的宝贵经验。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派生货币中,最重要的是银行发放贷款。而银行贷款的投放,不是单纯取决于银行或货币当局的意愿,而要受到社会贷款需求的影响。
在自由市场经济环境下,在经济增长潜力大、贷款需求旺盛的阶段,银行控制贷款投放是比较主动的。但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回报没有保证的状态下,贷款需求就会减弱,此时,银行想增加贷款投放是很困难的,即使银行实施贷款零利率,但如果借款人认为使用贷款投资可能连本金收回都存在风险,就可能不愿意要贷款,而银行又不可能对贷款实行负利率政策,这就会造成“利率陷阱”,即在贷款利率降低为零的情况下,贷款依然没有需求,商业银行难以将贷款投放出去,央行即使对商业银行存放央行的存款实施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也难以推动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投放。这种状况在很多国家都有出现。例如,美国在2008年9月爆发金融危机之前,美联储的资产规模仅为8900多亿美元,按当时的汇率,约合6.6万亿元人民币。[2]之后,其资产规模快速扩张,到2009年一季度末达到2.1万亿美元,扩张速度惊人,因此有人惊呼:美联储不负责任,开足马力印钞票,将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和恶性通货膨胀。但实际上美联储的资产规模扩张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被动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出于安全的考虑,很多国家的金融机构都将原来存放在美国金融机构的存款转而购买美国国债,造成美国国债供不应求,1个月和3个月国债出现负利率,之后,则大量转存到中央银行,又造成美国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猛然趋紧,资产快速收缩,迫使美联储出面向金融机构拆放资金和直接购买其资产,以防止金融市场崩盘。之后,又连续推动数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规模一路上升,到2012年末已达4.5万亿美元。单从美联储资产负债规模的扩张速度看,确实非常惊人,但由于贷款等社会资金需求不足,企业部门与住户部门乃至金融机构都在去杠杆,派生货币的能力遭到严重削弱,货币乘数大幅度收缩,实际上2009-2012年美国货币总量的增长并不离谱,年均只有4.5%左右,根本没有出现所谓的“流动性泛滥和恶性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