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伊提乌与古代的许多哲学家、思想家一样,没有自成一体的系统教育思想,但从他的哲学思想中所折射出来的智慧之光仍给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以启示,这主要表现在《哲学的安慰》这部著作里。
《哲学的安慰》是波伊提乌在囹圄之中所作。面对命运的突变和死亡的临近,他没有求助于上帝,而是在“哲学女神”的引导下,极其冷静地对人生中所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天命、善恶、幸福、自由意志等进行最后的思索。经过思考,他认识到,人生的命运与自然的秩序是同一的,它们支配着万事万物的流逝往复,不依人的愿望而驻足一处。一切靠命运降临的东西,尽管它能给人带来一时的快乐,都不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一种善,“即是那一旦达到而不会再求什么的。那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高点,包括一切美好事物;如果遗漏了任何一种善,就不能称为最高福善,因为还有可追求的东西”[13]。显然,财富、权势、名誉、享乐都不是至善,因为它们会引起更大的欲望。唯一能满足欲望的幸福是美德,美德不假外物,超越一切外在幸福。只有美德才是人通过自己追求、不依赖命运即可获得的幸福,才是一切人应当追求的目的。相对于善的完全,恶就是缺陷,对于人来说,这种缺陷主要不在于意志,而在于能力,因为每个人都不乏行善的意志和愿望,但往往缺乏行善的能力,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或至善,误把外在幸福作为善来追求。人在善恶的选择上存在着自由意志,因为人是有理性的,但是人的认识受到时间的束缚,不具有上帝的那种预知能力。因此,是上帝决定着合乎至善的必然秩序,他本身即代表着至善。作为人来说,他可以通过为善而获得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