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剑出土于1965年12月,剑出土时,装在黑色漆木剑鞘内,剑与鞘吻合较紧。剑身寒光闪闪,毫无锈蚀,试之以纸,20余层一划而破。可见史书记载的“夫吴越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断盘盏”不是虚妄之语。剑全长55.6厘米,剑格宽5厘米,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线缠缚,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剑身一面近格处有铭文两行8字,为鸟篆,释读为“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鐱(剑)”8字。
越王勾践剑经检测得出其主要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砷等元素,各部位元素的含量不同。剑脊含铜量较多,韧性好,不易折断;刃部含锡高,硬度大,非常锋利。脊部与刃部成分不同,采用了复合金属工艺,即先浇铸含铜量高的剑脊,再浇铸含锡量高的剑刃,使剑既坚韧又锋利,收到刚柔结合的良好效果。剑格含铅量较高,这种材料的流动性较好,容易制作剑格表面的装饰。另外,在剑格、剑茎和剑身上所饰的菱形几何形黑色暗纹含硫化铜,有利于防锈,是当时一种先进的独特工艺,这也许就是该剑保存至今2000余年而毫无锈蚀的原因之一。该剑上的8字铭文,刻槽刀痕清晰可辨,是铸后镂刻而成,而非铸就。铭文为鸟篆,笔画圆润,宽度只有0.3~0.4毫米。越王勾践剑集当时各种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于一体,代表了当时吴越铸剑技术的最高水准,制作之精湛,可谓鬼斧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