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进口替代阶段(1959年~1967年)。1959年新加坡正式取得自治地位,但独立之初的失业率却居高不下,为缓解这一情况,新加坡承接欧美发达国家淘汰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发布多项工业化政策和法规来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还严格管控普通消费品的进口,以实现全部国产化,从而吸收更多了本地劳动力;随即开展通信、交通、港口等以及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经过8年的发展,新加坡的经济结构有所变化,初步改变过去以转口贸易为主的状况;改变主要表现在:转口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重由80.2%下降到67.5%,制造业占GDP比重上升了4%,以纺织、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代表的轻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第二阶段:出口导向阶段(1968年~1979年)。1965年新加坡取得政治独立,由于在第一阶段的时候实行的是进口替代,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进口替代弊端很大,于是新加坡要改变开放发展策略,并于1967年提出出口导向战略,取消第一阶段的进口替代策略。此外,还发布多项政策法规对工业贸易给予引导和管理,对新兴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政策,对出口企业给予出口退税政策。同时,辅以加大力度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兴修物流港口、交通网络以及金融、信息、通信等系统;积极吸引外资并鼓励贸易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