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诗人斯蒂文森曾说,婚姻和人生相似——它是一个战场,而非安乐窝。导演大卫·芬奇用电影告诉我们,要想在这个战场上赢得胜利,你还得有异于常人的高智商,否则随时都有可能栽了跟头就再也站不起来了。改编自吉莉安·弗琳的同名小说,电影《消失的爱人》讲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在结婚五周年纪念日那天,Nick(本·阿弗莱克饰)发现妻子Amy(罗莎曼德·派克饰)离奇失踪,随着谜团层层拨开,所有的线索似乎都显露出Nick就是杀害妻子的幕后凶手。而此时剧情峰回路转,透过Amy的日记,事件的真相似乎才开始逐渐明朗。但是故事的走向远不是观众所想的那样简单,仿佛被一根看不见头的绳索牵引着,观众永远无法想象消失的爱人下一步还会做出何等惊人之举。
《消失的爱人》绝对是一部会让人产生高度投入感的影片。大卫·芬奇似乎是极少失手的。无论是从早期的《搏击俱乐部》、《七宗罪》,还是近几年的《社交网络》、《龙纹身的女孩》,这位执着于阴暗系叙事手法的导演已经形成自己强烈的风格。作为大卫·芬奇的第十部电影,《消失的爱人》再次显现出其出色的对故事架构的掌控能力。如果尝试认真划分一下,影片基本可以分为上下两部,上半部为丈夫篇,下半部的故事则围绕着女主人公Amy展开。
通过多变的叙事手法,导演巧妙地将数个事件串联起来,制造紧凑的故事节奏,让人目不接暇。影片以丈夫Nick为视角的前半段节奏较为缓和,而稍作铺垫后,电影后半段可谓高潮迭起,每一个画面都不可以浪费,时时刻刻无不充斥着令人窒息的紧张感。电影首尾呼应的片段,更是实现了影片完满度的最大化。
当然,如此错落有致的故事结构,影片的编剧吉莉安·弗琳功不可没。作为原著的作者,吉莉安·弗琳用“我杀死了自己的孩子”来形容在编剧过程中对自己小说毫不心软的大幅删改。同时,影片中大量Amy细腻真切的日记独白,相信也得益于这位女作家的笔触。
在演员方面,女主角罗莎蒙·派克,除了在007系列电影《择日而亡》饰演的邦女郎,让人还比较有印象的角色就是在《傲慢与偏见》里的Jane Bennet了,这位毕业于牛津大学的才女在演艺圈的表现似乎一直不温不火。这次她在影片中的出彩演绎相信会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谜一般的Amy,没有人可以知道这个女人脑袋里究竟装了什么。她聪明而狠毒,游走于女神和女神经之间。上一分钟,Amy还是闪耀迷人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转身就立即成为陷入婚姻漩涡的疯狂女妇。
当外媒都在纷纷探讨罗莎蒙·派克入围今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可能性之时,男主角本·阿弗莱克的表演相对来说似乎并没有得到那么多的关注(反而是其正面全裸出演引起不少讨论)。就个人观感来说,小本的表演是完全不逊色于女主角的,正是其塑造的无能丈夫形象凸显出了妻子的高智商玩法。按理说影片故事的发展是有些超乎常理甚至会到荒谬的地步,但由于演员们的出色表现,搭配大卫·芬奇精心的冷色调画面设计,反而给人以非常强烈的写实感,原本不合理的情节也能够让观众深陷其中,欲罢不能。
如果说每一部电影都应该要探讨出什么道理的话,在如同以往作品那样描绘扭曲人格的同时,大卫·芬奇在《消失的爱人》中将触角深入到了现代社会的男女关系中。影片中的Nick和Amy,与生活中的普通的夫妇类似,他们有美好的相遇,带有标记性的亲吻和浪漫的求婚,但即使这样也无法阻止两人步入大多数凡人的婚姻模式——从炽热的爱恋到逐渐出现矛盾,平淡最后直至冷漠和麻木。
影片的最后,夫妇俩人实际已经异床异梦,但仍选择以美满的形象示人,看着不禁让人颤栗,也想到现实中的婚姻。德国浪漫主义理论家施莱尔马赫曾经说过:你不该缔结必然要破裂的婚姻。就如哲学作家刘小枫说的,这明显是一句浪漫的废话。当然应该是不会有明知会分裂但仍选择结合的伴侣们。
但事实上我们的确看到越来越多破裂的婚姻。以为找到最合适的人,却发现爱上的对象根本不是自己所设想的样子。当尝试改变对方时,就是矛盾激化之时。《消失的爱人》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惨烈地在婚姻关系表层划开一个大口子,撕扯出血肉淋漓的内里,就如同电影里Amy给出的答案:“这就是婚姻”。我们都不快乐,但我们仍然一起走下去。如果你是Nick, 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是妥协前行还是不顾一切地挣脱?所幸的是,电影始终是电影。影片往往会将矛盾最大化以实现人物情感上的完全饱和,而在现实生活里,我们永远有退一步的余地。